有福自己知過合乎自己信念的生活-是一件幸福的事

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

晚上11時50分,杯盤狼藉。「難得畢咗業二十年,每年大家都仲可以坐滿一圍枱飲通宵。」「飲勝!」、「乾杯!」之聲震耳欲聾。突然間,鴉雀無聲,十一雙眼睛,都落在一張空凳上。大家都很為阿明感到可惜,「咁後生,咁早就走咗,好可惜。」「真係太早。」「咁就走咗。。。」「都未夠12點,冇理由咁早就返屋企瞓覺㗎!」「佢咁樣好掃興。」「我唔鍾意佢!」

其實,阿明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,早睡早起、飲食節制。舊同學知道他玩「呢味嘢」,都替他感到辛苦:「其實我都唔知佢日子點過……就算有120歲命,但咁樣做人有咩趣味?」「生命在乎闊度,不在乎長度……」

可是,阿明其實是有福自己知。

阿明對於生活,有一種信仰信念。這種信仰信念,來自阿明對大自然萬物的基本性質,有一種深切如實的認知,指引他在生活的每一刻,都可以很自覺地作出有智慧的選擇,不迷惘,也不被唆擺瞞騙,能夠抵住群眾壓力和社會主流思想。例如對身體有害的食物,如果你沒有對人體運作和自然規律有真切的認識,單憑「好多人都話食呢樣嘢唔係咁好」或「食咗就會內疚」等單薄含糊的想法,往往就會受不住眼前的誘惑而衝動進食,結果事後就會感到後悔,可是不久後又會重蹈覆轍。

以飲宴派對為例,阿明很清楚桌上的食物和飲品對身體的好壞,是視乎進食的份量及節奏的。比起早餐吃飽一些,臨睡前吃「放題」,感覺是很不同的;細細咀嚼一件食物,相比於狼吞虎嚥吃三四件,味覺享受會來得更深;「香口」食物,淺嚐一兩件,對身體無害,亦有樂趣,相比起「食到嘔」,更加滋味,淺嘗,意猶未盡,留空間去回味,期待下一次;相反「飲到嘔」,即使喝的是百年佳釀,事後又辛苦又後悔的感覺,包括第二天早上的頭痛,都肯定會令之前味蕾上的享受變得毫無意義。長遠來說,如此暴飲暴食,其實是在透支日後身體享受飲食的能力,提早斷絕自己和dining的緣份。

阿明有這種視野,堅信「這一刻的節制,是為了讓自己人生享受更多,長食長有」,所以即使這餐沒有「去到盡」,他都不會覺得「谷住度氣」,亦不需要再找一天報復式狂食喪飲。

能夠不受周圍氣氛和當下的五官感覺所操控,時刻自覺地做有智慧的選擇,若非背後有強大的信仰信念支持,是很難做到的。信仰信念是一道護心符,令人內心安穩,活得有方向。過合乎自己信仰信念的生活,真是一件幸福的事。

(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)

撰文︰崔永豪醫生

原文刊載於 香港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