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都知道應該要專心聆聽子女的說話,可是,很多時候,父母總是忍不住,仔女未講完,就插嘴,提出指點 。這如何避免呢?第一步,先覺察為人父母的天性,避免墮入情緒上的陷阱。
人的腦袋,遺傳基因預設的運作模式,就是自己的子女,永遠是最令自己牽腸掛肚的人。對於自己最着緊的人,自然就很希望他變好,還要越變越好,而且更要立即變好。另外,每當子女受苦,例如,學業上求不得之苦,父母身同感受到百分之百以上的痛。所以,在育兒方面,父母忍不住很心急,是很自然的事。有智慧的回應方法,就是先不怪責自己或者配偶,並覺察及駕馭不安的情緒。而且提醒自己,亦與配偶互相提醒,人的成長,即是腦部神經網絡的建立,一如種樹,需要時間。要滋養子女這一棵樹苗,最重要的,必定包括聆聽。
父母在專心聆聽時,很多時都會閃出類似這個念頭:「他正在碰釘、受苦,我有經驗,我知道他應該怎樣做才可以解困,我必須即時教他如何做」。但這些出於好意的即時指教,會不會都只是基於我的臆測、假設、或者主觀判斷?「唯一知道的事情,就是我一無所知。」這一句蘇格拉底的名言,其中的智慧亦適用於聆聽上。
父母不強加自己的想法,讓子女講清講楚,雙方就能看清楚困擾的事。父母專心聆聽後才慢慢講,就能令對話繼續,不知不覺間,就能一起想到新的角度。受困擾的人,可以不受干擾地說出心底話,情緒表達出來後,情緒就會降溫,理性思考能力就會增強。結果,這不是比拼誰人辯論勝出,而是大家一起找到新的方法。從對話中找到共識,最容易令青少年接受,因為這令他們感到受尊重,感到有能力解決問題。每次聆聽的成功經驗,增加了父母及子女對聆聽的信心,造成良性互動,越來越多偈傾 。
撰文︰崔永豪醫生
原文刊載於︰信健康